海爾智造最新廣告片《A先生的救贖》
一個廣告開篇的唯一目的,就是無論如何都要抓住用戶注意力,吸引他看下去。以此規則來衡量這支海爾廣告片制作的話,它做到了。
一開始,所有路人都是一副“嫌棄臉”,他們嫌棄的對象,是一個形象邋遢的喪氣男人——有點奇怪的是,為什么人們都不抬頭看他一眼?
這還不算完。男人直面鏡頭、眼神陰郁,沒見開口卻出了聲音:是我做錯了么?——到這里不足十秒,第二個懸念又來了:他到底做錯了什么?
這兩個懸念就給了用戶繼續看的理由,正如休格曼接下來所說,“第一句話本身的目的是什么呢?是為了吸引讀者去讀第二句話“。
隨著故事展開,這個男人的表現愈發反常。越反常,就越欲罷不能。直到那本故事書的出現,劇情發生了180°反轉:原來這個仿佛隱形的怪異男人其實是空氣,它還有個名字,叫A先生。
2 空氣人格化:空氣從此擁有姓名,為傳播打基礎
廣告片在揭秘的同時,也道出創作上的巧思:將空氣人格化。
將原本無形的空氣化作可視可感的A先生,通過其外貌形象的對比,來展現人們的態度變化。當他面容干凈、神態放松、也就是純凈無污染時,人們往往不會在意他;可一旦他變得灰頭土臉、精神緊張、也就是被污染成臟空氣時,人們就會厭棄他。
與此同時,廣告還通過塑造A先生各種惹人厭的行為,來直觀展現空氣被污染后產生的惱人問題:粉塵、PM2.5、濕氣重、溫度低……
再開個腦洞,為什么把空氣叫做A先生?廣告沒有解釋,我們不妨大膽猜測:
A先生不算名字,更像代號,感覺模模糊糊,符合空氣的特點:看不到、抓不住、難形容。正因無名無姓,聽起來還自帶神秘氣息。
而字母A,認知度高、經常被用到,就像空氣一樣普遍;且A排位第一,有優秀、優先之意。當廣告構建出“空氣=A先生”的類比關系,就更便于用戶理解空氣之于人類、之于生活的重要性,正如廣告中的小女孩也能聽懂空氣先生的故事一樣。
從品牌傳播角度考量,海爾之后也能以A先生為抓手,講述更多關于空氣的故事,甚至為所有相關產品建立人格化身份,打造“海爾版故事宇宙”,開創新型內容傳播方式。
3 理性走心:不是要你流淚,更希望你思考
廣告開篇A先生就自問:是我做錯了嗎?小女孩的一句“A先生不是故意的”算是答案:不是A先生的錯。
但這之后并未繼續探討,到底是誰的錯,是誰害A先生被討厭?——這個疑問,海爾留給了用戶。
如果有心細想,便會明白這直指一個始終存在、卻極易被忽視的大問題:空氣無處不在,我們早就習以為常甚至覺得理所當然,所以不去保護它。但空氣是人類得以生存的關鍵原因,沒有它我們活不下去,它不好我們也不會好。
所以廣告此處留白反而成為一種推力,促使用戶以全新視角去看待空氣、審視自己和空氣、和環境之間的關系,并為之作出改變。
這種改變往大了說,就是改變整個自然環境。曾經的環境是很好的,只因人類的不珍惜和破壞逐步惡化成今天這樣。往小了說,則是改變我們每天身處的環境,尤其是家里、辦公室,提升每一次呼吸的空氣質量。
畢竟,害A先生被我們討厭的,就是我們自己。
我們厭惡A先生,看到他就想繞道走。就像我們談及空氣污染會本能地煩躁抗拒,忍不住埋怨,對當下環境感到失望灰心。
但當我們看到小女孩說“不是A先生的錯”時,可能會瞬間被點醒:人們和空氣乃至環境的關系不該是對抗、怨恨,而該是和解、共生。被空氣污染困擾,就去分析、解決它。一股腦生氣沒有用,被折磨到身心俱疲更是不值當。
這種心態上的轉變,不是自我麻痹的精神勝利法,而是勇于直面問題、思考解決辦法。
好在,這支廣告給了我們一個美好的結局:海爾全屋空氣解決方案,還原了A先生本來的樣子,幫他回到適宜的溫度狀態,讓他不再被討厭。
這也是我們普通人能做到、能實現的小改變——它可以針對老人、孩子等不同人群的需求,基于空調、加濕器等空氣相關設備,通過自感知自判斷自學習,來動態調節室內空氣的濕度、溫度、潔凈度、清新度,還能根據空間面積適配定制除濕、新風、凈化等多樣化功能。
海爾作為全球智慧健康空氣引領者,為幫助我們跨越問題所準備的方案,使得這支廣告在兩個層面上實現了自洽和完滿。
在藝術表達層面,它構建了“鋪墊懸疑→最終揭秘”的創意邏輯;在實際應用層面,它打造了“提示痛點→解決痛點”的方案閉環。
在走心之余,海爾是真心在解決空氣問題。
或許這才是這支廣告的真實用意:它希望每個人都真正意識到,沒人能逃掉空氣污染問題,好在一切還不晚,我們還有時間和方法,讓改變發生。
本文字內容歸本站版權所有,轉載請注明來自順動動國際傳媒(http://kj812.cn)